地域文化

居士赵朴初(五)

  • 发布时间:2015-09-13
  • 浏览次数:1683

 

五、书法大师 诗词名流

赵朴初是享誉国内外的书法大师。赵朴初的书法,清俊洒脱,秀美润泽,每幅作品都能体现出严谨、沉稳、力到、意到、神到,在一波一碟、一提一转之间仿佛妙手点化,盎然耀眼。启功先生说:“朴翁擅八法,于古人好李泰和、苏子瞻书,每日临池,未曾或辍,乃知八法功深,至无怪乎书韵语之罕得传为家宝者矣。”

赵朴初多年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对宣传推动中国书法的继承和发展,培养书法新人,倾尽了心血。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流传到祖国的名山、名寺,各旅游景点,也流传到异国他乡的梵宇佛殿。传世的作品之多,影响之广,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无人可比的。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收集编印的《赵朴初诗词曲手迹选》精选136幅作品,只是他一生所作的一小部分,“尝鼎一脔,窥豹一斑而已”。

赵朴初认为好的书法,虽片纸数字,但能起到“看教墨海翻澜处,喷薄风雷震大千”的效果。对书法理论和实践,他有独到的看法,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献词》中,诗意谆谆,论理精深:

学书非小道,譬若整衣冠。出门见大宾,俨然而蔼然。

浮天沧海远,情意动波澜。一纸抵万金,异国同笑欢。

当其独坐时,斗室纳大千。神凝而气静,众妙现毫端。

好学近乎智,养怡可永年,今朝逢盛会,少长集群贤。

芜词申祝愿,书法光乾坤。

在书法界赵朴初已是一代名流大师,但他却十分谦虚。例如,他在《参观胡开文墨厂题词》中写道:

自幼便知胡开文,东涂西抹不肯罢。

白首来观老墨庄,黄山风云光四射。

学书不成每自惭,要我题词无可话。

只道墨家近佛家,摩顶放踵利天下。

又如,他在《老年书作用退笔》一诗中写道:

老年作书用退笔,不求妍润存骨力。

枯槎架险嗟未能,沈鹏谓有青春气。

君善书我不如,虽知过誉亦心怿。

门前流水尚能西,东坡所羡差堪及。

赵朴初在研究书法的同时,对中国的文房四宝也有极深的研究,在考古鉴定方面,知识丰富,慧眼识真。19774月赵朴初到河南视察,过辉县时,得盘石砚一方,遂作《盘石歌》:

退之送友归盘石,作歌赞叹盘谷好。廊其有容深而窈,如往而复曲而缭。歌盘之土歌盘泉,惟独不及盘石可以作砚田。温润如玉浮紫气,发墨不亚歙与端。雕琢亦复精而雅,俨然一幅风景画。注水俄现百泉池,扁舟容与云山下。盘之砚可以稼兮,可以游目而徜徉。主人嘉惠不能忘,携归吾斋案生光。勤吾耕兮弗敢荒,所冀果实收穰穰。磨墨濡毫作歌行,歌山河之壮丽兮日新日昌,歌吾民之勤劳兮事业无疆。歌新盘兮歌新乡。

1987年,得江西修水贡砚一方,遂作曰:

江西同志赠修水贡砚一方,石坚而细,发墨而不损笔,洵为佳品,爰书一联为报:

墨归颖新,山谷诗书曾得助;

云兴波涌,神州文笔看腾飞。

赵朴初提倡推动中国书法界与国外文化交流,在中日建交前和建交后,多次在日本展出中国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在中国也多次举办日本书法家的作品展。对推动中日友好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7910月,赵朴初参观了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的书展。曾作书以赠:

桥本龙太郎总理大臣书法观后呈雅教

海不扬波乐太平,

一衣带水比邻亲。

片言珍重传情谊,

笔底千花两国春。

赵朴初是享誉海内外的诗人。他的诗词曲曾结集出版过《滴水集》、《片石集》、《赵朴初韵文集》。结韵数千首,如大地之广袤,如海洋之无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洋洋洒洒,浩浩荡荡,为江山增润色,为桃李添艳脂。超古人之绝唱,领现代之潮流。

赵朴初诗词曲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娴熟的韵律技巧。与他书香门第的家庭熏陶有着密切的渊源。少年赵朴初生长在四代翰林的大院内,父母、叔伯、兄弟、姐妹大多能咏会唱,尤其受母亲陈仲瑄的教诲更深。私熟老师的教授和家里藏书之多,为赵朴初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这些只是外因,而他的悟性之高,灵性之妙,再加上勤于学习钻研和善于观察事物,才使他的诗词曲达到这样立意高,化情深,震山河,泣鬼神,登峰造极的境界。而赵朴初自己则非常谦虚说:“诗歌不是我的本行。”在谈到自己写诗的因缘时,他说:“幼年时,由于家庭和环境的关系,胡乱读过一些古诗,逐渐受到感染,发生了兴趣。年龄稍长,渐懂世事,用诗歌语言表达内心感情的愿望不禁油然而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的意思吧!”

赵朴初对诗词的改革和创新,在理论上有许多创新的见解,对当代诗词界影响很大。这些见解,集中地体现在他于1976年写的《毛主席致<诗刊>函发表二十周年纪念座谈会献词》里:

十二年前春尚寒,陈总一日招我谈。谈及主席曾有言,文艺改革诗最难,大约需时五十年。我於诗国时偶探,乍闻此语震心弦。其后屡试复屡颠,稍试其中苦与甜。再与此信相细参,始知至理确不刊。两公均已谢人间,今我不述将谁传?诗重思想质领先,由来体式随时迁。今日与昔判天渊,旧型那足供回旋?新诗为主势必然,顾瞻道路尚漫漫。牧歌民谣诗本源,浑金璞玉需雕镌。抒情摹志有偏全,协声造语分粗妍。有如冶铁成锋?锤淬动须百与千。文章华国事更艰,孰能计日收真诠?五言七言起建安,八代方得睹开元。矧今世界变空前,期以四纪非迟延。际此青黄待接联,旧诗亦可供蹄筌。暂借旧碗盛新泉,更存薪火续灯燃。毕竟格律太拘牵,谬种须防误少年。欣逢嘉会抚遗笺,光焰万丈辉文坛。启示分明在耳边,浅见敢以质高贤。方今恶草喜锄芟,妖雾扫空天地宽。革命事业看风搏,回荡万里助文澜。行见百花开满园,推陈出新新又翻。诗境无穷山外山,愿随志士共登攀。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他在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讲课时说:“我认为,我们要尊重,要继承,要发扬的是应当从《尚书》、《诗经》以来三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民族诗歌传统。我们诗歌的改革和创造只有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否则不能够期望会有什么成就。”同时他又指出:“每个民族的语言都具有它的特征,即它的语音、语调等等。我国的古典诗歌开始是四言、五言,发展到七言诗,长短句的词,元明以后的曲。这些东西大多都来自民间大众之中,它的音调和谐是人民大众在无意识当中取得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沿用慢慢成为定式。”“我们需要尊重这种形式的存在,不要随便地否定。简单地说它是习惯势力,这种匆匆地轻率地加以否定,不是科学的态度,对于新诗的发展也没有益处。”赵朴初对于中国传统的古体诗词与新诗的关系的论述是很精辟的,既承认古诗的优良传统,而又鼓励年轻人去探索新诗的新途径。他自己也曾用新诗的形式写过一些作品。

赵朴初对中国的曲的创作,独有情钟。中国古典曲在元朝很兴盛,到明清直至民国已步入衰境,到现代很少有人作曲了。赵朴初独树一帜,把中国古典曲的形式,从厄运中拯救出来,他善用曲牌,开创了当代曲作的先锋,继承发扬了曲的形式,使古典的曲得到了新生。他认为:“曲可以广泛地运用各种词汇、新的词汇、新的表达方法等都可以运用到曲当中,不觉得什么别扭。比较而言,在诗中、词中就难于这样了。”赵朴初多次谈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说:“旧瓶装新酒”是可以的。诗的优劣标准,内容是重要的。“如果内容新的话,形式也就呈现新的色彩;如果形式新,而内容很陈腐,那么披着一件新装,也就黯然失色了。”

赵朴初的诗词曲中表达出来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菩萨心肠,充满着一个“爱”字。他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佛教、爱朋友、爱亲属,归根到底他爱大千世界。

赵朴初爱祖国的诗如:

铜鼓芦笙向满天,轻裙长袖舞翩迁。歌声齐唱大团圆。

民德如乡敦友爱,军威海外又喧阗。五星旗指万夫前。

          浣溪纱·和毛主席民族歌舞晚会词。195012

普天乐二首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千人歌,万人和。喜此日普天同乐,望红旗涌起洪波。三十八年前,一点星星火。谁料到焰起冲天燎原可?遍关山伏虎降魔。更十载中流把舵,叱咤着三山五岳,驱使着黑水黄河。

这神奇,几时有?教个个智珠在手,喜家家明月当头。男将星斗移,女把江山绣。谁说道旋转乾坤不能够?看东风绿遍神州。愿高举东海为杯,愿倾倒长江当酒,祝无疆万寿千秋。

普天乐三首   国庆十周年献词

光耀九天惊,声震千山动。今日下林林匆匆,十年来烈烈轰轰。万里大风驰,千丈洪波涌。白帝仓皇群魔恐,望东方飞起红龙。几曾见过这般作用?看山岳弹丸掷弄,把江河鞭策西东。

雪岭走风轮,铁轨通天堑。三千六百日乾旋坤转,二十四小时沧海桑田。炉火涌钢泉,溪水奔雷电。瑞草嘉禾纷神变,千仞罔鱼跃於渊。念悠悠古人不见,遍郊野兜鍪好汉,满墙头锦绣诗篇。

灼灼水花飞,跃跃人心奋。不枉负十年教训,到如今万里风云。何伤日月明?且任蚍蜉逞。普天下争传着东风信,问将来是谁个前程?有弟兄携手同行,有朋友闻声相应,为和平永作千城。

赵朴初爱人民的诗如:

工。夺取千关又万峰。休乞巧,自力有神通。

农。战胜穷荒乐岁丰。追大寨,遍地是英雄。

兵。智通精忠百炼成。争五好,世界作长城。

知。知也无涯却为谁。尊实践,革命出新奇。

                  敬献白衣大士

是你的眼

注视着众人的病患。

是你的手,

拨济着众人的苦难。

在人们的生命关头,

你负起千钧重担。

在炮火中救死扶伤,

你献出自己的血汗。

敬礼啊,

白衣大士,

你的伟大的心,你的无私的胆,

你的崇高的志愿。

国家不会忘记你,

人民不能忘记你,

你是我们最信赖的伙伴,

你是我们学习的模范。

                          一九八八年五月为国际护士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