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

缅怀宗师风范 弘扬朴老精神——纪念赵朴初诞辰110周年

  • 发布时间:2018-01-15
  • 浏览次数:3308

2017115日,是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赵朴初先生110周年诞辰。朴老孜孜以求、奋斗不止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离开我们已经17年了,17年来,人们没有忘却他,他的德望流芳千古,他的功绩永不磨灭。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这个时代,正愈来愈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朴老生长于安徽省太湖县,这里厚重的文化、家庭的熏陶和民众的教育等因素,为他光辉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虽少小离家,驱驰四方,但他一直心怀家乡,桑梓情深,努力报乡邦之恩,支持家乡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在家乡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1926年,不满20岁的赵朴初在表舅关之的带领下,就开始进入旧中国佛教界工作,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到旧中国佛教的没落、腐朽,以及由此形成的软弱、被误解。改革旧中国佛教成为当时高僧大德的共同愿望。但在多灾多难、战火不休的旧中国,这种愿望,也只能是一种愿望。朴老深受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其思想也表现出强烈的革新意识,使他能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站在人民大众的一边,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相连。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选择了思想成熟、精力充沛的赵朴初,希望他为新中国佛教作出贡献。他不负党和人民以及佛教前辈的重托,团结全国高僧大德,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对旧中国佛教“涤瑕荡垢,重见光明”,开创了全新的新中国佛教。新中国佛教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它的“人间性”,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新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相适应。1980年,赵朴初结合新中国佛教30年的实践,总结其得失,提出“人间佛教”思想,充分发挥了佛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特有的积极作用,也促进了佛教自身的迅速恢复与发展。

实践证明,“人间佛教”在当代中国是最符合佛教契理契机精神的思想,它在今天及今后一段时间,都将成为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朴老把佛教的教义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之中,这些都是新中国佛教建设的法宝。朴老对中国佛教自身“五个建设”、佛教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等思想和实践,取得丰硕的成果,其做法可为当今佛教发展引为借鉴,为解决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提供参考。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朴老提出“佛教是文化”的口号,与当前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潮流高度一致,足见朴老的高瞻远瞩。由朴老等前辈高僧大德开创的新中国佛教,在佛教理论和实践上,与两千年来任何时代、任何宗派都是有所区别的,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它不仅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佛教。

朴老在佛学上还极具造诣,《佛教常识问答》等著述深受佛教界推崇,多次再版,流传广泛,其大量的韵文作品中也表露出丰富的佛学思想。

朴老敏锐而广泛的视野决不限于佛教,而是包含整个中国的宗教,他提出了中国五大宗教互相包容、和谐共存的主张。朴老一生坚决拥护党中央制定的关于宗教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要指示,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朴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宗教理论和工作,坦诚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朴老写的《对宗教方面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与体会》,分析了宗教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一些正确的宗教政策主张和建议,特别对当时流行广泛、影响巨大的“宗教鸦片论”进行全面分析,开宗教理论方面拨乱反正的先河,引起广泛关注。朴老充分论述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问题,指出:党和国家从政策上、法律上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宗教徒则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拥护党的领导,报国家恩,报众生恩,积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朴老对宗教“五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关于如何运用马列主义和科学的观点来对定义和认识宗教、来看待无神论等,如何贯彻落实宗教政策等的见解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朴老受到全国宗教徒的尊重而爱戴。

朴老少承家学,而又勤奋努力,一生临池、写诗不辍,创造了独具其风格的书法和韵文。他的书法早年从碑学入手,中年又从帖学参入,形成了圆润中常见挺拔、雅正中微带沉雄的“赵体”。尤以楷书见长,特别是他的一些题名、题词等,用笔认真,一丝不苟,所书端庄而充满儒雅之气,不乏金石之味,让人赞叹、喜爱不已。其书法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境况下艺术风格都有很大的区别,充分展现出其丰富的文人个性和书卷气息。朴老对文学艺术一直在进行探索,尽量从人民大众的口语中,从中国的、外国的诗歌遗产中设法汲取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和人民大众的情感。他晚年开始逐渐倾向于多采用我国诗歌的传统形式,即诗、词、曲,依照“古为今用”的方针,来写新的生活,亦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

今天,朴老书法作品行情日渐高涨,世人以宝藏他的书法为荣。其诗、词、曲、对联也受到读者特别的钟爱。

朴老作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涉足社会多个领域。他始终热爱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长期担任民进中央和全国政协的领导职务,积极建言献策,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为发扬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为巩固与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主动开展国际佛教交流,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中国佛教国际交流的“黄金时期”,为促进国家之间民间友好、为世界和平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上海曾长期从事对流浪孤儿的教育工作,是一位从事特教的教育家。他对新中国教育一直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为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极大的关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他是一位以慈善为怀的慈善家,长期从事社会救济救灾工作,做了许多慈善事业,直到晚年体弱多病时,还亲自为遭受地震和洪水灾害的地区筹集救灾资金。他率先垂范,为灾区和希望工程捐出个人大笔资金。此外,他在医疗、科技等其他许多领域也倾注了极大的关怀与奉献。

赵朴初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现代先进思想在他身上得到水乳般交融,集儒家和佛家的良好品质于一身。他忠勇爱国,在抗战中,他挺身而出,不畏敌人的枪林弹雨;他勤奋好学,日理万机,还坚持读书写作,晚年病卧在床还在练习草书;他清廉正直,一生经手钱财无数,却一尘不染,题字成千上万,却一钱不收;他圆融无碍,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凝聚众人的力量做好工作;他虚怀若谷,豁达大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老爱幼,礼贤下士,谦虚平易,温文尔雅,在海内外受到广泛赞誉;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人生境界,彰显出其人格的伟大,更加值得我们感念和学习。

今天,我们再次缅怀朴老,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不同历史时期,朴老在以佛教为主的社会工作中,其思想的丰满和深邃,其功绩的伟大与辉煌,其才华的高超和雅致,其人格的非凡与魅力。今天,时代虽然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他的思想、功绩并不受时代所限制,而是与时俱进,在有关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艺术才华和人格魅力,永远是后人仰止的丰碑和学习的楷模。

“问还余几多光热,报我乡邦?”

朴老在家乡太湖县度过童年和少年,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1920年离开家乡,负笈东吴大学,1926年暑期曾回乡省视父母。这一去,直到64年之后的1990年才重回家乡。在县政府举办的欢迎会上,他动情地说:“我是太湖的儿子,做梦都想回到家乡。”他走访了县里的学校、工厂,回到了儿时嬉戏的地方。看到家乡山河巨变,他由衷地感到高兴。想起亲人们曾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故居也被花亭湖水淹没,他告诉自己“不教往事惹思量”,而想到是:“问还余几多光热,报我乡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以蜡烛成灰的精神,支持家乡各项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太湖县是国家贫困县。朴老几乎每年都要汇上个人积蓄万元不等的钱,用于家乡扶贫事业。家乡遇上灾难,如1992年的大洪水,1995花亭湖沉船事故,1998年的大洪水等,朴老另又专门汇上数万元的救济款。每次汇款,他用心良苦,通过安徽省政协和安庆市政府转交,希望引起省、市对家乡的关注。寺前镇用朴老寄来的扶贫款,修建了码头和电视差转台等,发展了数千亩经济作物,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1999年初,旧历年将近,病卧北京医院的朴老怀想起家乡,想到那些缺衣少食的贫困户,心中十分不安。他又从个人积蓄中再次捐出10万元,特意委托中国红十字会,将这笔钱换成大米,发到贫困户手中,让他们过个好年。病危之际,接见家乡的领导,还是念念不忘故乡的经济发展。

朴老在扶贫工作中特别强调“科教兴乡”,用科技提高生产效率,以教育培植优秀人才。1990年,他回乡时,在故里寺前镇以母亲的别号设立“拜石”奖学金,每年汇款一万元不等,对这笔钱取息保本,奖励家乡的优秀学子。他专门给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领导写信,请他们支持,为家乡建起电视差转台、医院门诊大楼等等。他给太湖中学等许多学校题写了大量的墨宝,勉励学校认真办学,多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朴老共为家乡捐资引资达1000多万元以上,个人捐款50万元以上。在朴老的关心、支持下,太湖县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贫困面貌大为改观,科教兴县卓有成效。更重要的是,朴老这种报恩乡邦之情,极大地鼓舞了家乡子弟为改善家乡面貌而努力奋斗。

太湖县佛教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和发展地。二祖慧可曾住锡境内狮子山、司空山,使中国禅宗发扬光大;北宋时期,禅宗之临济宗和曹洞宗在此掀起发展高潮。境内寺院林立,高僧辈出。1990年,朴老回乡,专门视察了二祖道场。他亲任二祖道场修复委员会名誉主任,组建了一个高规格的领导班子,并亲为二祖道场修复募集资金。家乡的很多寺院,都有朴老题额题词,得到过朴老的支持。

这里所说,不过是朴老关爱家乡大量事例中很少的一部分。他的谆谆教诲,他的深切希望,他的不遗余力,他在大量写给家乡墨宝里所表达的深情厚意,一直在家乡传为佳话,为家乡子弟所永念。此非朴老“私乡”,而这正是他一生“知恩报恩”、行愿不尽的体现。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国家和人民,而他自己过着的却是极其简朴的生活,真正展现了“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情怀。

“千载胜缘逢盛世,好将佛事助文治”

20005月,朴老在北京逝世。《北京晚报》发表消息说:“赵朴老留下财富走了。”他没有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厚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是他关于佛教、宗教、文艺等的思想和践行,是他高贵的个人品质,成为一种极为厚重和丰富的“朴老文化”。我们家乡子弟深刻认识到:继承和用好赵朴初留下的这笔精神财富,是对朴老最好的纪念,对于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的文化建设都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个人的名利早已淡然的朴老,在生前只是想着为国家、佛教和人民多做些事。他身居高位,不蓄钱财,吃穿住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甚至远远不及普通人。朴老在遗嘱中写道:“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与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他把个人生死看得欣然无憾,如花落水流。现在他没有了,希望世人把他忘记。他把自己看得那么平平常常,仿佛不值一说。然而,人民没有忘记他。朴老去世后,家乡人民无比悲痛,当年在家乡建起了“赵朴初生平展室”。2001年,太湖县委、县政府顺应全县人民的强烈要求,在朴老故里寺前镇兴建赵朴初文化公园。经中央批准,并得到陈邦织夫人同意,2004年,迎回朴老灵骨归葬故里。如今,公园一期工程朴老树葬地、朴老纪念馆已竣工开放,每年接待来自海内外的瞻拜者10多万人。朴老纪念馆挂牌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进会史教育基地等。几乎每年,县里都要举办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由县里牵头,发动安徽省内知名专家、学者,于2004年正式成立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研究会举办了“赵朴初和平思想学术研讨会”“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暨太湖禅宗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极大地推动了朴老的研究工作。研究会办有会刊《赵朴初研究动态》,现已出刊40期,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门研究朴老的学术刊物。2016年,太湖县以“禅源太湖、朴老故里”作为文化内涵,组织创建5A级“禅源太湖旅游区”,目前正在等待验收中。

我们在从事纪念、研究朴老的工作中充分感受到,对朴老愈多一份了解,也便愈多一份对他的敬仰,愈多一份被他的功绩和精神所感染、教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要求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要深入挖掘、总结朴老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丰富内涵,使其世世代代成为滋养中华民族的营养。我们将努力把太湖县打造成为纪念、研究朴老及相关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世人深深向往的展示佛教文化和朴老文化的名地圣境。

1987年,朴老在《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赞歌》中深情地写道:“千载胜缘逢盛世,好将佛事助文治。”30年过去,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进入一个更为辉煌的盛世,我们相信,弘扬朴老文化,学习朴老精神,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提供不竭的能量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