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赵朴初的家乡情怀 春蚕吐丝 报我乡邦 作者: 余世磊

  • 发布时间:2016-08-08
  • 浏览次数:1996

       作为佛教徒、诗人的赵朴初,心中始终饱含着一片海一样的慈悲情怀。对故乡安庆这片土地,更是一直魂梦牵绕,萦怀在心。特别是在他的晚年,以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报答乡邦,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故乡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故乡,赵朴初曾做《自度曲》一首,词中云: “问还余几多光热,报我乡邦?”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就像春蚕丝尽,蜡炬成灰,来报答乡邦。

赵朴初曾告诉太湖县领导:“我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扶植一个寺前区,还能起点作用。这次我回到寺前区,打算捐两万元钱,一万元设立‘拜石’奖学金,一万元用于扶贫,主要还是表达我的一点心意。以后每年我都会续有捐助。县里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我也会尽力的。”赵朴初回京后,立即给寺前区汇来了2万元钱。

       此后,赵朴初几乎每年都会给寺前镇(区后改为镇)汇上2万元,1万元用于扶贫,1万元用于“拜石”奖学基金。他这些钱都是通过省政协转的,这是他的良苦用心,希望引起省政协对寺前镇有所关注。寺前镇用赵朴初寄来的扶贫款,修建了码头和电视差转台等,发展了数千亩经济作物,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199255日,花亭湖上发生龙卷风,一艘客船沉没,40余人同时遇难。12日,赵朴初从报纸上惊悉此事,又一次给寺前镇汇款2万元,并致电:“……多难兴邦,遥祝迅速克服困难,逐渐昌隆兴盛。”

1999年初,旧历年将近,病床上的赵朴初怀想起家乡,想到那些缺衣少食的贫困户,又从个人积蓄中再次捐出10万元,特意委托中国红十会,将这笔钱换成大米,由时任安徽省副省长杨多良亲自将这批大米送到寺前镇发放下去。

除了经济上的扶持,赵朴初特别强调“科教兴乡”,以科技提高生产效率,以教育培植优秀人才。赵朴初在寺前镇设立“拜石”奖学金,后来此奖又在全县推开。一大批学子在“拜石”奖的鼓舞下,发奋攻读,学有所成,先后考入各级各类学校。赵朴初个人共为“拜石”奖学基金捐款30万元。

19918月,太湖县望天乡文楷小学的房屋倒塌,赵朴初捐出1万元,资助学校恢复;太湖县属山区县,由于接收电视信号不好,农村普遍存在看电视难的问题。县领导进京向赵朴初汇报此事,赵朴初又写信给时任国家广播电视部部长孙家正。孙部长接到赵朴初的信,马上找财务司帮助解决,后为太湖县拔款20万元,建起了一座电视差转台。

赵朴初一直特别关注太湖中学、太湖师范的建设与发展,多次应请为学校题名题词。

1998122日,赵朴初给国家计委和卫生部负责同志写信,为太湖县医院东迁争取投资60万元。

1998年,赵朴初与中华慈善总会联系,争取到该会安排资金200万元,用于寺前初中的迁校建设。此外,赵朴初还为潜山县争取救灾资金100万元。

20004月,太湖县罗溪乡福慧慈恩小学正式落成。这也是赵朴初牵线搭桥,争取香港慈恩总会爱国同胞的援助,投资20万元而建成的。赵朴初为这所小学题写了校名。

德高望重的赵朴初不愿意过多向国家和有关部门提出很多的要求,而是竭尽自己所能,来支持家乡建设。赵朴初和夫人说:“我给家乡捐的这点钱,其中一部分是国外发给我的世界和平奖金,另外,我的工资花不了,也没有什么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之于民吧。”夫人也说:“还是还给人民吧,老百姓太苦了!”

赵朴初总是觉得个人力量有限,而尽力献之于家乡,但求改变家乡贫困面貌,这也正是他报国家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的生动体现。

2000年,赵朴初在北京去世,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将他的骨灰迎回太湖县树葬,在安庆重修了赵朴初故居等纪念设施,成立了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赵朴初永远活在故乡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