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安庆名胜楹联赏析----牛松胜

  • 发布时间:2016-06-09
  • 浏览次数:12178

   楹联狭义是指书写或刻制于厅堂前柱子上的两行对仗成文的格律文字。广义则泛指所有对联。

   楹联始于唐末孟蜀。《阅微草堂笔记》云:“门联,唐末已有之,蜀辛寅逊为孟昶题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二语是也“。入宋以后,楹联有了长足发展。到了南宋,楹帖盛行。朱熹(1130-1200)撰有明伦堂联、书舍联、读书处联、格言联、赠联,因附载于《朱子全集》,得以流传。但是,真正把楹联推广到民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腌豕苗者,尚未请人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于是,除夕书春联,成为民俗,流传至今。

清代是楹联的鼎盛时期。康熙六十寿诞(1713)和乾隆八十寿诞(1790)两次庆祝活动,以及乾隆敕儒臣撰写的紫禁城宫廷春联,形成了精品楹联创作高潮。这些应制联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虽多“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辞,而其风格“典丽矞皇”,堪称一流。由于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清代联家辈出,高官名士无不擅长撰联。如李渔(1611-1680)、孙髯(1666-1750)、曹雪芹(1715-1763)、梁同书(1723-1815)、纪昀(1724-1805)、李调元(1734-1802)、阮元(1764-1849)、梁章钜(1775-1849)、林则徐(1785-1850)、曾国藩(1811-1872)、左宗棠(1812-1885)、彭玉麟(1816-1890)、薛时雨(1818-1885)、俞樾(1821-1906)、张之洞(1833-1909)等。其中李渔《笠翁对韵》,孙髯《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楹联丛话》,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自成体系的独立文体,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媲美争妍。从此,春联、寿联、挽联、赠联;门联、厅联、斋联、桥联、亭联;名胜联、商业联、格言联、讽刺联、游戏联,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时尚,流风之盛,不因战乱革命而衰落。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我们赏析一副对联的优劣,当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当然,意境是第一位的,所谓“律不压意”,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几副安庆的名胜楹联。

所谓名胜楹联,顾名思义,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安庆建城已有800年历史。过去一说“安庆府”,总要提到“安庆六邑”。有一副楹联这样写道:

怀宁猛虎,桐城有警潜山去;

宿松白鹤,太湖无鱼望江飞。

撇开平仄不究,能将安庆六邑名称恰当地嵌入其中,不失为一副雅俗共赏的民间佳联。

安庆六邑中的宿松,毗邻三省,且又是八百里皖江的初潮地。境内的小孤山,是万里长江绝胜,江上第一奇景,被誉为“长江绝岛”,“海门天柱”。小孤山地形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后在此设过烽火台和炮台,元代红巾军与余阙,明代朱元璋与陈友谅,王守仁与朱宸濠,清曾国藩与太平军,均在此地对垒交锋,遂有"安庆门户“楚塞吴关”之称。曾国藩有一联题小孤山:

放眼瀛台小,

置身天地孤。

寥寥十个字,且不着痕迹地嵌入山名".孤”二字,让人顿生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沧桑感。有人说这是曾国藩剿灭太平军,成为大清中兴名臣,权高位重后的心态写照,我颇有同感。山顶有梳妆亭,相传为“小姑”梳妆处。有清人刘子章(一作刘子斌)一联:

潮落濯足,潮升濯缨,谢绝人间脂粉;

月缺如梳,月圆如镜,居然天上妆台。

此联从梳妆着笔,“谢绝人间脂粉”,借助天然景物映衬梳妆者的超凡脱俗。“月缺如梳,月圆如镜”,形象极为生动传神。

说到六邑中的太湖,就不能不提到赵文楷。赵文楷(1760-1808),字介山,安徽太湖人,清嘉庆元年(1796年)状元,官至山西雁平兵备道。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在现太湖烈士陵园所在地当年有一法华禅寺,种有据说是唐僧玄奘从西域带回的天竺方竹,得太湖龙山夜雨滋润,马路(河)西风吹拂,茁壮成林,成为当时当地一大奇景。嘉庆四年(1707年),赵文凯作为大清皇帝正使持节东行,为当时琉球(现日本冲绳)国王尚温行册封加冕之礼后,回乡省亲时路过此寺,为该寺题有一联:

  十五年前此读书,方竹有情,夜雨西风龙马逸;

两千里外为游宦,佛门无恙,故乡北郭海天同。

清人梁章钜《楹联丛话》记载:赵文凯出使琉球时,也曾为该处寺庙题联,故有“海天同”一说。在县城西北约60公里赵家冲的赵文凯故居里,也留有赵文凯自书联一副:最养百花唯晓露,能生万物是春风。此联对仗工稳,深入浅出,实乃上佳好联。

六邑中的潜山,素有“古皖之源、安徽之源、京剧之祖、禅宗之地”的美誉。境内的古南岳天柱山,山下的三祖禅寺,石牛古洞的摩崖石刻等名胜古迹,更是源远流长,闻名遐迩。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联句:

天柱一峰擎日月,

洞门千仞锁云雷

对天柱山雄奇景象的描述十分精彩。此联出自其《题天柱山》诗太微星斗拱琼宫,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鬬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此诗未收入白居易的诗集中,仅见于《安庆府志》著录。天柱山麓的“三祖禅寺”乃禅宗三祖僧璨自罗浮山归山谷寺(三组寺原名),为大众广宣心要,于法会树下合掌圆寂,葬法体于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敕封为“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寺存一联,曰:入寺有僧皆佛印,进山无客不东坡。引用的是苏东坡和佛印交往的典故,文人气息强于宗教背景,倒也有趣。

建于清康熙十九年望江县城内的雷阳书院,在安庆六邑中算是赫赫有名,但殊不知在县城以北约二十里的慈湖畈上,早在元朝时期,就有过一家书院——慈湖书院,是元代理学家王幼学晚年讲学之处。王是当地人,字行卿,号慈湖,著名理学家和史学家,是元代八大名儒之一。六十岁创建“慈湖书院”,讲学著述。他将朱熹主持编纂的大型史书《通鉴纲目》引喻注释,用了二十年时间,七改文稿,写成《通鉴纲目集览》,授诸海内,盛行一时。清代敕入文庙配享,望江县文庙西厢即为他的专祠。书院早已不存,但留有两副佳联,颇值一读。

其一为:流水接慈湖,道统常钦王幼学;

高山连值雪,诗怀每忆李青莲。

其二为:流水接慈湖,问幼学而还,谁承道统?

高山连值雪,倘嫡仙尚在,同放诗怀

两联都引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且将王幼学与李白相提并论,认为王在理学方面的造诣,足可与李白在诗歌方面的建树媲美,足见时人对王的推崇。在望江县城西门外,有一处风景清幽的所在,为昔年望江十景之一的“湘兰宛在”。

此处曾有一西厢庙,祀屈原。庙不大,名声也不响。但庙里曾悬挂过的一副绝妙楹联却让它声名鹊起。

联曰:丹枫云岭秋城外,

白石霜松丘壑中。

无论从对仗,敲字,词性,平仄,意境看,都是佳联。更为难得的是,他竟是傅山的真迹。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称为老庄之徒,对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泰初有无”、“隐而不隐”等命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与阐发,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 。其曾为明诸生,入清后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顾炎武极服其志节。傅山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他是著名的道家学者,但哲学、医学、内丹、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其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在当时有“医圣”之名。《清史稿》卷五百一有传。 2014年香港拍卖会上,傅山的一幅用颜体小楷抄写的《金刚经》以3500万元的价格拍出。而这副曾悬挂在西厢庙,后被县博物馆收藏,且保存完好的纸质楹联,其价值可想而知。

在执中国文坛牛耳凡二百年桐城派的发源地——“文都”桐城偏西三公里处的龙眠山,有两条溪水自东.西流出,故名“双溪”。康熙四十年(1701年),官至文华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兼礼部尚书的张英(1637-1708)辞官归里,即在此构筑“双溪草堂”隐居。1708年张英卒后,即葬于此处之“鸡形地”,人称“老宰相坟”。后曾任雍正朝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的其子张廷玉卒后亦葬于距此仅一公里的“凤形地”,人称“小宰相坟”。草堂及双坟近年均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草堂大门有张英自撰联一副:

筑宅隐双溪,风景怡人舒骥伏;

卜居慕三李,文章假我挹龙眠。

上比取曹操《龟虽寿》诗中“老骥伏枥”之意,下比说羡慕、效仿“三李”卜吉地而居(宋代李公麟、李元中、李亮工时人号为“龙眠三李”,据说李公麟当年隐居的“龙眠山庄”即离此不远)。联句风格高雅,气度不凡。草堂堂屋亦有一联:

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

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此联多以为系张英自撰,其实不然。据桐城《张氏宗谱》记载,此联乃清圣祖玄烨康熙

四十三年御赐。

在县城内的宰相府里也有不少佳联,其中一副比较有趣,相传是张英出上比,张廷玉对下比。

联曰:白藕入泥,斜插玉簪通地理;

红莲出水,倒悬朱笔点天文。

不管传说是否真实,但这副楹联对仗工稳,炼字讲究,不失为一幅佳联。与宰相府相关的名胜还有“六尺巷”,特别是近两年尤其引人关注,可惜没有古联传下,倒是有两位当今楹联名家的作品值得一读。其一是辽宁楹联学会副会长于海洲先生的联作,曰:

争之不足,

让则有余。

另一副出自曾被评为“全国楹联十佳”的本市白启寰老先生之手:巷虽六尺,

义足千秋。

两幅佳构均惜字如金,哲理味道十足。白先生还有一联题原本也属桐城(桐枞原本一家嘛)的安徽五大名山之一的浮山:

水映山浮山映水,

云生洞隐洞生云。

此联为回文联,构思精巧,颇见功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怀宁作为安庆府首邑是当之无愧的。由于长期附廓府治.省治,得天独厚的地缘环境派生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文化底蕴深厚,,古今文人笔下曾流淌出不少佳联妙对,与众多名胜古迹相映生辉。如县城以北大龙山下白麟坂邓家大屋内,有一副146字的长联,即:

沧海日、赤城霞、峨媚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这副门联为清代中叶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撰并书。上联意指将天下各地风景名胜,有日........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下联意指把历代名篇佳作,有诗........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此联气势恢弘,构思奇特,有人将其誉作南朝文论家刘勰(xie)所说的“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之神奇。不过,也有人指出,此联并非邓石如所撰,明李东阳有一题书斋联如此联相差无几,另明代笔记小说《小窗幽记》卷四亦有与此联几乎一样楹联的记载。我认为,不管此联是否邓石如亲撰,但由清代碑学书家巨擘(bo)亲笔书出,无疑给此联注入了强盛的生命力。

邓石如其人其事,在座的相必大都耳熟能详,对于他的人品和书品,乾隆朝的体仁阁大学士,同时也是一代书法大家的刘墉则有联评之:

晋宋之间有高士,

秦汉而下无斯人。

曾任望江知县八年,为官清廉刚正,与邓十分相契的云南名士师范则赠联,称其:

诗文字已成三绝,

汉晋唐容萃一身。

他的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有一联题邓石如的“铁砚山房”(系邓辞湖广总督毕沅幕僚归皖,因毕沅赠其一方铁砚,故将其重修的故宅命名为“铁砚山房”),曰:

凤水千年鹤,

龙山百岁翁。

仰慕之情,跃然纸上。可以这么说,邓既是书法巨擘,又是楹联大家,他的楹联墨宝已成为方家眼中的拱璧奇珍,而位于大龙山北麓,怀宁县五横乡的“铁砚山房”,更是书家墨客心中的圣地名山。

过去怀宁曾有十二景,“石镜涵空”即为其一。《怀宁县志》记载,县城(指石牌镇)东北约六十里,有石镜山,山上“有大石如房,光可鉴物”,称为奇观。曾任安徽学政的本地人吴濬(xuen)在附近的石壁上留有一回文联:

石镜涵空,空涵石镜;

金钩挂月,月挂钩金。

山前原有金钩石,现已不存,但地名仍在。只可惜石镜虽存,已剥蚀裂毁,无复昔日的光彩了。距县城东北约八十里之石门湖中有一龙珠山,山腰有一观音洞,洞前曾建有一龙珠山寺,香火很旺,昔怀宁十二景之一的“石门秋泛”指的就是此处。当地乡贤查支宽曾有联咏此美景:

湖上泛舟,龙女常来莲叶浦;

山中沽酒,牧童遥指杏花村。

将渔姑比作龙女,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欣赏。而寺附近确有“杏花村”地名,将杜牧的诗句移来此处,可谓神来之笔。怀宁还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地方,那就是独秀山。人以山名,山以人秀,风景绮丽,人文荟萃。当年本地一位叫陈世鎔的名士曾作一联,将当地地名.庙宇.桥梁等嵌入其中,流传广远,至今犹有人津津乐道。联曰:

独秀山灵,和尚骑龙施法雨;

井田畈美,观音踏水泛莲花。

独秀山,山名;和尚,桥名;骑龙,庵名;法雨,寺名;井田畈,地名;观音,洞名;踏水,桥名;莲花,庵名。用两个形容词和两个动词,将这么多的名词巧妙的连在一起而丝毫不着痕迹,可谓匠心独到,浑然天成。此公真乃楹联高手也!

游遍了安庆六邑,终于进入安庆市区了。有着八百年历史,有着作为省会长达178年辉煌的安庆古城,算得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人文典故多如繁星,首当其冲的当是始建于明代嘉庆元年(1522年),被誉为“皖省第一名胜区”的大观亭了。现虽不存,但据记载,亭身坐北朝南,面对大江,远眺龙山,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在长江中下游久负盛名,前人诗联题咏极多。现采拮几联,与大家共同赏析。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李振钧题安庆大观亭

“秋色满东南”取自宋代米芾诗“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苏轼曾作有前后《赤壁赋》,后人称之为“文赤壁”,此处以其代指苏轼。“与客泛舟”:取自苏轼《前赤壁赋》。“大江流日夜”,取自南朝谢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青莲”:李白,号青莲居士。“举杯邀月”:取自李白《月下独酌》诗。李振鈞,安徽太湖人,字秉亭,号仲衡。道光九年(1829年)状元,授翰林院编修。此联借用古人诗句,抒发自己胸怀,对仗工稳,意境优美,写景写人,天人合一,实为题咏大观亭楹联中的上品之作。

莽乾坤能得几人闲,且安排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

好风月不用一钱买,休孤负青山红树,送爽气西来。

此联作者一说为清光绪时怀远人宫尔铎,一说为清末民初时寿州人王珊森。从两人的经历和修为来看,我倾向于前者。宫氏生平好学,博览群书,自建思无邪斋,广为收集古今图书善本,宋元碑拓、名人书画,悉心深研考据。收藏之宏富,向为士林所称道。“莽乾坤”:苍茫天地。“铁板铜琶”:宋人评苏东坡词语。“青山红树”:北宋欧阳修有“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诗句。“好风月”句由李白“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化来。苍茫天地,“能得几人闲”,既然来到此大观亭,那就要面对滔滔大江,放声啸傲,身临“红树青山”,极目观赏。此联气势磅礴,用典自然,实乃不可多得的佳作。

五千年皖公何在,地接东南,消除浩劫,选胜快登临,尽鹤唳丹霄,鸥盟黄浦,拓此一亭佳景,荡涤胸襟,寄语墨客骚人,莫孤负新秋风月;

卅六载贱子重来,天开图画,俯仰狂吟,凭栏休感慨,看龙峦叠翠,鹅屿浮青,骋我百战壮怀,放开眼界,收览练湖潜岳,依然是旧日山河。

——彭玉麟题安庆大观亭

彭玉麟(18171890) 字少鹤,后改雪琴,号退省庵主人,祖籍衡阳渣江,生于安徽安庆,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此联作者原有“外氏侨皖,儿时地也。督师江上,命抚是邦。同治五年九月作此“的跋语。彭出生于桐城梁园司巡检署中,其父曾任怀宁三桥巡检,其外舅家在安庆市西门外地藏庵边,彭少时常住其外舅家。同治初,彭玉麟受命巡抚安徽,后又任长江巡阅使,长驻安庆。同治间,彭与吴坤修(时任安徽布政使)曾重修大观亭。“皖公”,即“皖伯”,古皖国的开国君主;“丹霄”天空;“鸥盟”,意指与鸥鸟为友;“黄浦”泛指水边;“重来”,因是“儿时地也”,故有此说;“贱子”,作者的谦称;“龙峦”,即大.小龙山;“鹅屿”,即鹅形山,又名“飞鹅头”,在花山湖与枞阳长河之间,海拔仅八.九十米,故称之“屿”;“练湖”,即练潭湖,属桐城练潭镇;“潜岳”,即天柱山。此联记史兼之抒情,叙事别有寓意,高瞻远瞩,气象宏伟,思结亭台,情凝山水,坦坦荡荡,可谓佳构。

今人民路老文化馆.图书馆一带原为万寿宫旧址,供奉帝王圣象,为地方官员朝会.习仪.贺拜之处。后又于大门内建御碑亭,共勒康熙.乾隆御碑十三座。宫有仪门.朝房.大殿.戏台(万年台).后堂等建筑。辛亥革命后,废除御碑亭,改建为菜市场,将大殿改为烈士祠,并在大殿召开吴越等烈士追悼会。会场中悬挂有程小苏撰的一副楹联:

宫殿依然,不敬生王拜死士;

匹夫有责,莫教地下笑人间。

程小苏,怀宁高河埠人,1876年生,1953年卒。前清举人,后入日本明治大学习数理。毕生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曾主《民岩报》社,怀宁中学。著有《中国法制史》.《文学源流》.《田赋史》.《风烟旧影》.《风尘旧影》.《安庆旧影》等。此联立场鲜明,大气凛然,为烈士张目,为辛亥革命呐喊,开皖省联坛新风气之先。

安庆六中是原安庆府衙旧址,府衙内大堂右侧原建有安庆府土地庙,今已不存。当年曾国藩曾为土地庙题一联,曰:

一方安庆,

四季怀宁。

安庆一为本义,一指安庆府,双关。怀宁,一为本义,,一指安庆府首邑怀宁县(治所设在安庆城内县下坡),亦双关。读来意味无穷。

大概是前年吧,《老安庆》一书的作者张建初先生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一联

开轩看.池沼澄鲜,忆当年.黄卷青灯,旧雨多随鸿鹄散;

把酒赏.园林清丽,祝此日.碧梧翠竹,新枝还引凤凰来。

张先生戏问我“此联如何?”我看后觉得似乎有点映像,忙翻资料,找到了这副楹联的来龙去脉:在市区原鹭鸶桥北侧,今人民路与锡麟街交汇处西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曾在此创办求是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学堂迁入府学宫敬敷学院。民国六年(1917年)安徽设教育厅,厅址即在此处。这副楹联的作者董嘉会原为求是学堂的学生,民国八年出任教育厅长,修茸房屋,将院中东南角上的水塘疏浚,植莲荷于其中,并在塘边筑双层小亭,取唐人“留得残荷听雨声”诗意,命名为“听雨亭”。上面这副楹联就是当时董嘉会所撰,并雕刻于亭柱之上。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黄卷青灯,喻学生的攻读生活;旧雨,故人,老朋友。上比怀旧,当年“黄卷青灯”的同窗故旧,都如鸿鹄一样天各一方去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下比迎新,如今的条件比当年好多了,“园林清丽”.“碧梧翠竹”,期待着引来吉祥的凤凰。字里行间寄托着这位当年求是学堂的学生,如今的教育主官对皖省今后教育事业的憧憬。

说到安徽教育,自然就得说到敬敷书院。我们今天举办讲座的地方,就是敬敷书院的旧址。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省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为国立安徽大学的前身。于清顺治九年(1652)由巡抚李日芃(peng)捐款创建,因其号培原,所以命名为“培原书院”。院址在府学宫东侧.省义学西侧。乾隆初更名为敬敷书院,咸丰年间毁于兵燹(xian)。同治初由曾国藩移建孝肃路之西,光绪二十四年(1898)又移建至菱湖南岸,即今安庆师范大学(菱湖校区)。1901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敬敷书院停办,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了安徽省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大学堂,开安徽高等教育之先河。可以这么说,敬敷书院是桐城派教学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桐城派大师刘大櫆、姚鼐均曾先后任敬敷书院山长(院长),历任山长均为桐城派大家。同治三年(1864年),由辞官归里的赵文凯之子.李鸿章之岳丈赵畇,主讲敬敷书院,奖掖后进,孜孜不倦,前后达十年之久。下面这两副楹联就是赵畇为敬敷书院所撰写的。一联为大堂联,曰:

旧学共商量,二三子.敬念圣言,群居终日;

宏规起堂构,卅四载.还温故业,回忆当年。

“旧学共商量”句,出自宋代黄庭坚“旧学商量加邃密”诗句。堂构,立基建屋,典出《尚书.大诰》。故业,指在书院任教。回忆当年,指作者想起自己当年读书之时。另一联为山长书斋联,曰:

泡影悟浮生,便三万六千日,也有了期,只惭一度宰官身,鹿鹿鱼鱼,于国于家,毫无寸补;

诗书承旧业,纪十七八九龄,即持正念,历数从前经过事,明明白白,而今而后,不负初衷。

赵畇时任敬敷书院山长,即居此。此联后被作者收入《自订年谱》作为自挽联,也是赵畇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由于历史的机缘,我们今天有幸在赵畇晚年任教的敬敷书院旧址进行这场讲座,更有幸的是还能亲眼目睹到赵畇的手书楹联真迹,这就是外面展出的那副楹联:

砥节砺行争采松竹,

吐芳扬烈比物荃荪。

感谢张庆先生,感谢懒悟艺术馆。感谢之余,我不揣冒昧,试作一联,既作为对此次“旧藏新集”展览的祝贺,也作为这场讲座的结束。联曰:

后启前承,翰墨六书传百世

旧藏新集,佳联两比胜千金